遠古時期就有紀載處理傷口的方式。早在西元前兩千多年,在美索不達米亞文化中的石碑就刻有處理傷口的方法: 用水或啤酒清洗傷口、再用從酒粕提取出來的成分敷在傷口上、最後包紮;西元前七百多年的古印度文明也有紀錄著傷口癒合的過程;西元前四百多年的希波克拉底也表示將感染源或是膿瘍從傷口中引流出來對於治療傷口是很重要的。之後的一兩千年對於傷口治療的進步便停滯不前,一直到十九世紀,才終於確立了治療傷口的重要原則:
感染控制、止血、與清除壞死組織。
感染控制、止血、與清除壞死組織。
傷口分期
- 止血期(hemostasis): 此期傷口剛產生,止血為第一要務來預防更進一步的血管損傷,可以透過血管收縮與血小板及纖維蛋白(fibrin)所組成的複合物來止血。
- 急性發炎期(inflammation): inflammation這個字是從拉丁文inflammare而來的,意思是失火了,失火了必須趕快啟動滅火機制,而人體也是一樣,受傷了也要趕快把保護的機制叫來。這段時期就會有非常多的細胞與因子啟動,而產生不同的交互作用。例如中性球(Neutrophils),巨噬細胞(Macrophages),肥大細胞(Mast cells)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血小板似乎也在這個階段扮演重要的腳色,它跟中性球(Neutrophils)的趨向也有很重要的關係。
- 增生期(proliferation): 大概從受傷後兩天開始一直到三周左右的時間。此段時間會形成肉芽組織(一開始為第三型的collagen fiber),然後也會有血管新生的產生,包含angiogenesis與vasculogenesis。慢慢的表皮也會開始長出,傷口便逐漸縮小。
- 重塑期(remodeling): 大概在受傷後兩周後開始,將會持續數至六個月。此時傷口已然癒合,膠原纖維(collagen fiber)慢慢轉為較為強韌的第一型,若此時膠原排列不整齊,極有可能產生不當的疤痕,甚至是肥厚性疤痕或是蟹足腫。
那麼到底有什麼因素可以促進傷口癒合呢?
- 充足的營養: 足夠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質、胺基酸、甚至礦物質維生素等都對傷口癒合很重要
- 充足的氧氣環境: 在一些慢性傷口患者上,常常是一群罹患糖尿病足(DM foot)或是周邊動脈疾患(PAD)的病人,由於微小血液循環與主要血液循環出了問題,組織間氧氣灌流不足,於是傷口便不容易癒合。
- 控制感染: 在急性期好好觀察傷口,必要時由醫師開立抗生素與適當清創可加速傷口的癒合。有些慢性傷口一旦產生生物膜(Biofilms,由細菌產生出的細胞外結構),就會抵擋抗生素的滲入,以至於殺菌效果變差。
- 戒菸: 菸中的尼古丁(Nicotine)會使周邊血管收縮,使得周邊組織的灌流受到影響。
- 矯正類固醇的使用: 維他命A的使用有助於這類患者表皮新生。
臨床上一個專業的整形外科醫師如何來處理傷口呢?
- 傷口床(wound bed)的處理: 評估傷口、控制感染、適當清創等。還有,一些慢性疾病需矯正,例如抽菸的人勸禁菸、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等等、矯正類固醇的使用等等
- 使用正確的敷料照顧傷口: 每個人的傷口狀況不盡相同,一種好的敷料必須符合: 適量吸收滲出物、撕取後不殘留在傷口上、避免溫度傷害、可抵抗水及細菌、在一定限度下減少換藥次數、換藥時減低傷口不適。不過很難有一種敷料可以針對所有患者,所以敷料的使用必須"客製化、個人化",交由整形外科醫師評估,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 氧氣治療: 高壓氧的治療有其療效,不過必須經由專業醫師評估,因其有程度不等的併發症,並不是每個人都適用。
- 負壓抽吸治療(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 可讓傷口縮小、去除多餘滲出物及減低水腫、保持一定程度的濕潤環境,目前已越來越被廣泛利用在困難傷口的治療。
- 進步中的生物工程材料: 目前有多款與血小板生長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或是其他多重生長因子複合的局部塗抹劑正在研發,雖然幾乎只在國外上市,但或許可以期待一下發展。另外有些人體或是豬隻的真皮或是全層皮經滅菌減毒去活性後,可當成敷料使用,除了可增加傷口生長的可能,也可當成傷口癒合時的過渡時期來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